我终于找到孩子一学习就犯困的原因了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时,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还有工作的时候。

很明显,心流是一种专注力的极致表现,这种理想的状态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效率最大化。有趣的是,“心流”不受年龄的限制,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心流”的体验。

那么,如何进入这种“心流”状态呢?

01

学习=痛苦?切勿先入为主

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国人常常把学习默认为一件痛苦的事情。

“十年寒窗”、“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等都暗含着“苦读”的意味。

有的时候,有些信心不足的孩子觉得学习辛苦,不是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很早就被植入了“学习=痛苦”的观念。

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信念去学习,一遇到作业上的难题,再加上稍有不慎,父母就挑剔和责备,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会大大减弱。

02

调整任务难度,建立学习胜任感

学业上的挫折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跨过这道坎呢?

当孩子在面对高于或者低于他当前学习能力的任务时,往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学习动力缺乏。

太简单的题目嫌无聊,太难的题目又做不下去,只有当任务的难度与孩子现有的学习能力相匹配时,才能很好地进入“心流”状态。

而最好的匹配是难度比自身的能力高一点点,正所谓:“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探索、发挥的空间,又不至于达不到。当孩子陷入挫折情境中时,激发出学习胜任感,即“我可以胜任这件事”,“努努力,我是可以做到的啊”。

有的家长沉迷于要求孩子超前发展。比如:让孩子越年级刷题,做极限难度的考题;参加远超于孩子认知水平的竞技类比赛等。一开始,孩子还会因取得不凡的成绩暂时获得成就感,但是时间一长,便会因超前发展需要付出超出常人N倍的精力,以及牺牲同龄人应有的生活为代价,逐渐失去对这项技能或者学习的积极性。

03

明确目标与即时回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

一名网球选手永远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把球打回到对手的球场上。每次击中球,他都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下一步的角度和力度该如何调整,甚至,对手可能会给出怎样的布局,他都了然于心 。

沿着垂直的岩壁向上攀爬的人,心中的目标非常简单:爬到山顶,不要中途掉下去。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他每一秒钟都接到信息,确认自己没有偏离基本目标。

因此,当孩子一学习就犯困时,可能是由于学习目标迟迟未达成,已经对缺乏及时反馈的过程产生了倦怠感。

此时,要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就需要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建立学习反馈机制。

例如,借用上一步提到的目标拆解法:可以将一篇课文的背诵时间由5分钟、10分钟、15分钟依次递增,每个时间段背诵完毕后都立刻进行回忆,及时掌握自己的背诵成果是否有效。就算背诵成功率不高,但是有背诵时间限制这个前提,再加上每一次背诵都得到了及时反馈,哪怕背诵成果不如意,孩子也不会太过于失去信心。

参考资料: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中信出版社,2017-11

图&封面/源网络

“阳光家长学院”

有育儿烦恼,可以给我们留言

发现“分享”了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