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背景與童年(1756年-1763年)

编辑

幼年莫札特,1763年匿名的油畫作品,可能由彼得罗·安东尼奥·洛伦佐尼(英语:Pietro Antonio Lorenzoni)所繪

1756年1月27日,莫札特出生於巴伐利亞王國薩爾斯堡粮食街9号,在當時這是薩爾茨堡采邑總主教區的首府,属于神聖羅馬帝國[3]。父親是作曲家李奧波德·莫札特(1719年—1787年),母親為安娜·瑪麗亞·波特爾(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瑪利亞·安娜(暱稱南妮兒(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3位及2位手足不幸夭折於年幼。[4]

李奧波德原籍奧格斯堡(位於今德國),是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與經驗豐富的教師。1743年,他被時任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的李奧波德·安東·馮·菲爾米安(英语:Count Leopold Anton von Firmian)任命為其樂團的小提琴手;四年後,他與安娜·瑪麗亞結婚。在莫札特出生的當年,李奧波德出版了《論小提琴演奏準則(英语: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並受到歡迎。1763年,他成為該樂團的副樂長。

在莫札特7歲的姊姊南妮兒開始向父親學習鍵盤演奏時,3歲的莫札特便已展現出他非凡的音樂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5歲時更請求父親教大鍵琴給他學,隨後亦涉獵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5],至此他的能力一飛沖天,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後,時值1762年,6歲的莫札特已譜出四首小步舞曲(目录第1、第2、第4、第5號)和一曲快板(目錄第3號)。

在莫札特幼年,他的父親是他唯一的教師,除了音樂還教導他其他語言及學科。李奧波德對孩子的教育相當投入,而莫札特的進步每每超越其父親所授。莫札特年幼的最初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展現了他自己的早熟與獨創精神,這不但震驚李奧波德,也使得他逐漸放棄作曲,轉而積極栽培莫札特。

早年遊歷(1762年-1773年)

编辑

鍵盤上的莫札特、小提琴手Thomas Linley與其他的天才兒童,為1770年私人收藏的匿名油畫

早年的莫札特和他的姊姊在父母規劃下,以「神童」之姿在欧洲巡迴展演,為期7年。

莫扎特的首次的巡演開始於1762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選侯宮廷,而後至維也納及布拉格宮廷;往後莫札特腳步還遍及曼海姆、巴黎、倫敦與海牙,並取道蘇黎世、多瑙埃興根和慕尼黑回到家鄉,這是一場長達三年半、舟車勞頓的展演。在這趟旅程中,莫札特結識了許多音樂家並熟悉了他們的作品;而對於他未來風格最有影響的,莫過於他於1764及1765年在伦敦见到的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8歲的莫札特便是在其激發下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交響曲(E♭大調,目錄第16號),儘管大部分可能是由他的父親所潤飾,但這趟旅程相當艱難,除了所用設備簡陋,莫札特一家還得仰賴貴族的邀請與酬金,甚至在客鄉遭遇了長期且可能致死的疾病:先是李奧波德於1764年夏季在倫敦患病,1765年秋季的海牙則輪到莫札特兩姐弟。

1767年,11歲的莫札特便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罗与雅辛托斯》(目錄第38號),並由萨尔茨堡大学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同年末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妮》(目錄第50號)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札特年僅12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1768年12月,莫札特返回薩爾斯堡歇息了一年。

李奧波德為了使兒子能夠與近鄰的音樂先進區義大利(當時仍為分裂的封侯國)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在1769年12月陪著莫札特前往義大利研習。這趟旅程中,李奧波德也熱衷於展示莫札特的演奏才能與其作曲天賦。而後莫札特在教宗国波隆納認識了馬蒂尼,向他學習對位法。因為傑出的音樂表現,莫札特破例成為博洛尼亚爱乐学院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20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刺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0年,莫札特在米蘭寫下歌劇《本都王米特里達梯(英语:Mitridate re di Ponto)》,演出得到成功,使莫札特陸續接到更多歌劇委託。後來他與父親二度返回米蘭,為了籌劃《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英语:Ascanio in Alba)》(1771年)和《盧喬·西拉(英语:Lucio Silla)》(1772年)的創作及演出。李奧波德希望這些成果能為自己的兒子謀得合適的職位。布賴斯高公爵斐迪南(英语:Ferdinand Karl, Archduke of Austria-Este)也曾考慮聘用莫札特,但由於其母親瑪麗亞·特蕾莎女皇不同意而作罷。

任職於薩爾斯堡宮廷(1773年-1781年)

编辑

前期(1773年-1777年)

编辑

莫札特的肖像

1773年3月13日,莫札特與父親回到薩爾斯堡,並為當時的親王大主教柯羅雷多(英语:Hieronymus von Colloredo)聘用。莫札特不僅在家鄉有眾多朋友與仰慕者,也有機會在各類型作品間探索,包括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彌撒曲、小夜曲及一些小型歌劇。同年莫札特停留於維也納時創作了他早期的6首弦樂四重奏(K.168-173),可能是受到海頓作品20-6首弦樂四重奏的激發。1775年4月至12月間,莫札特對小提琴協奏曲有了興趣,並著手寫了5首小提琴協奏曲(之後他未再創作此曲種),尤以後三首(K.216, K.218, K.219)最受歡迎,展現莫札特在這類型作品的練達。1776年,他的興趣轉向至鋼琴協奏曲,直到隔年初莫札特共完成了4首鋼琴協奏曲(第6號-第9號),被時人評論為是具突破性的作品。

縱使有著不凡的音樂成就,莫札特愈發對薩爾斯堡的環境不滿,並努力在其他地方謀職。可能原因有兩個,一來是薪資過低,每年僅有150弗羅林;再者是莫札特渴望創作歌劇,但薩爾斯堡不怎麼提供這種機會,這種狀況在1775年宮廷劇院關閉後更為明顯,而該地的另一間劇院多保留給外訪劇團的演出。此前莫札特已二度至外地求職,首次是在1773年7月至9月探訪維也納時,後來則是在1774年12月至1775年3月前往慕尼黑,但兩次都沒有成功;即使其歌劇《假扮园丁的姑娘》在慕尼黑的首演受到歡迎。

巴黎之行與返回(1777年-1781年)

编辑

這幅肖像被稱為「波隆納的莫札特」,胸前別著金馬刺勳章

《波隆納的莫札特》由一位無名畫家成畫於1777年的薩爾斯堡,是波隆納的马蒂尼为他的作曲家肖像画廊而订购的。這幅肖像现存于波隆納市音乐博物馆。关于这幅肖像,列奥波尔德·莫扎特在當年12月22日一封致马蒂尼神父的信中写道:「這件作品藝術創作的價值不怎麼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觀點來說我向你保證,它很完美。」

經過一年的準備,1777年8月,莫札特辭去其薩爾斯堡的職務,9月23日便再次啟程前往異地求職。他先到了慕尼黑,又經奧格斯堡輾轉至曼海姆,並結識了曼海姆知名樂團的成員,不過他尋覓新工作的前景依舊無望。同樣在曼海姆,他疯狂地愛上了音樂名門韋伯家的千金,女高音歌手阿罗伊齐亚·韦伯(英语:Aloysia Weber),这引发了他父亲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事业。重新振作後,莫札特於1778年3月14前往巴黎,繼續謀求新職務[6]。

從巴黎寄給莫札特的信件中,其中一封提議了在凡爾賽宮擔任管風琴師的職位,但莫札特對這個想法不感興趣。在超過半年的失業下,莫札特開始負債,並變賣了一些貴重物品。而在同年7月3日,莫札特的母親病逝[7][8]。這時莫札特依附於路易-菲利普一世的秘書梅勒西奥·格林(英语:Melchior Grimm)(他曾幫助他七岁时的巡迴演出),並居住在他的宅邸。

在莫札特於巴黎求職時,其父親也在薩爾斯堡積極幫他找尋工作,且在地方權貴的引薦下,莫札特得到一個作為宮廷管風琴師兼樂團首席的職位,年薪有450弗羅林;但他卻不願接受。與此同時,莫札特和格林的關係逐漸變差,最後他選擇遷出。在巴黎的時日,莫札特寫下了第8號鋼琴奏鳴曲(英语:Piano Sonata No. 8 (Mozart))與著名的《巴黎》交響曲,後者於當年6月首演。1778年9月,莫札特離開巴黎,前往史特拉斯堡,而後他又逗留於曼海姆及慕尼黑,仍希冀能取得薩爾斯堡以外的新工作,但此時他的經濟狀況依舊不理想[9]。在慕尼黑,莫札特再度遇見了阿罗伊齐亚,而這時她已是一名成功的歌手,且已爱上了另一位歌劇演員約瑟夫·朗格(英语:Joseph Lange)[10]。種種的不如意令莫札特不得不返回家鄉,並在1779年1月15日抵達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先前已說服親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雖然接受了新職務,莫札特對薩爾斯堡的不滿卻未因此而消減[11]。

離開

编辑

1780年11月,他從慕尼黑收到一份創作歌劇的委託,劇名為《克里特之王依多美尼歐》,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這使得莫札特在3月被召喚至維也納;但此時大主教柯羅雷多也在當地參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登基典禮。這對柯羅雷多來說是一舉兩得,因為他同時能確保莫札特不會脫離他的掌控。縱然莫札特得繼續服侍柯羅雷多,他仍構想著更遠大的計畫,如同他寫給其父親的信中提到的:

「我現在的主要目標是以某些愉快的方式與皇帝見面,我很肯定他會懂我。如果我能為他援筆寫下幾曲或彈奏一兩首賦格,我會非常高興,因為那正是他愛的。」

莫札特確實很快就見到皇帝,皇帝後來也以作曲委託和兼職來支持他的事業。

在上述的信件中,莫札特也提到了他打算以獨奏家的身分參與維也納音樂社(英语:Tonkünstler-Societät)所舉辦的音樂會之演出,這是一系列高收益的展演;但這個想法也是在地方權貴向柯羅雷多勸說後才得以實現的。

莫札特長期以來對柯羅雷多的不滿除了因為低薪、公共設施不足,還包括其演出被盡可能的限制在薩爾斯堡內,極不自由。同年5月,莫札特試圖辭職但被拒絕,引發了他與大主教的爭執,而且日益嚴重,因為李奧波德同樣反對莫札特辭職,甚至在多次的書信往來中敦促兒子與大主教和解;莫札特卻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6月,莫札特的辭呈被批准了,但他得到的回覆是極具侮辱性的。莫札特決定前往維也納發展,成為一名獨立的演奏家及作曲家。

維也納(1781年-1791年)

编辑

初期

编辑

莫札特在維也納的新事業展開得相當順利。他時常作為鋼琴家演出,1781年12月24日,莫札特在一個由宮廷舉行的競演中與克萊門蒂比試,從此確立他「維也納最優秀的鋼琴家」之地位。他也以作曲家身分活躍,1782年,約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德語歌劇,即後來的《後宮誘逃》,於該年7月16日首演後造成轟動,之後其演出遍及各德語區。這建立了莫札特作為作曲家的名聲。

發展

编辑

在1782到1783年間,莫札特受到奧地利官員史威登(英语:Gottfried van Swieten)的影響,開始認識並逐漸熟悉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史威登收藏了大量巴洛克時期名作曲家的手稿,莫札特在研讀過後開始將一些巴洛克音樂元素、對位法融會到自己的音樂語法裡,最直接的成果表現在同時期的《c小調大彌撒(英语:Great Mass in C minor, K. 427)》;晚年創作的《第四十一號交響曲》及《魔笛》也可窺見賦格的運用。

約莫在1783年底至1784年,莫札特在維也納見到了海頓,兩人從此成為教學相長的忘年之交;閒暇之餘,兩人還會找來其他人共同即興演奏弦樂四重奏。1785年初,莫札特獻給海頓一套弦樂四重奏集,共六首,即著名的《海頓四重奏(英语:Haydn Quartets (Mozart))》(第14-19號);這套曲集創作於1782年-1785年間,被認為是對海頓於1781年出版的作品33-弦樂四重奏之響應。

1785年,海頓在聽過莫札特所獻的弦樂四重奏後,對李奧波德·莫札特說道:“在上帝面前,我要誠實地告訴你,你的兒子是我所認識或知道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有最好的作曲學問,也很有品味。”

而莫札特對海頓的描述:「只有他具備了能使我歡笑並且深入我心靈的秘密。」

自1782年到1785年間,莫札特每隔數月便定期推出一部鋼琴協奏曲,在音樂會演出並由自己擔綱鍵盤手。這段期間的作品即是他《鋼琴協奏曲系列(英语:Piano concertos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第11至25號,至今仍膾炙人口,並令後世見證了該體裁的流變與完善。當音樂廳場地已滿時,他會預訂一些非傳統的表演場所,例如公寓(Trattnerhof)大廳、餐館(Mehlgrube)內的舞廳等。這些演出也相當受歡迎,成功建立了作曲家與聽眾的良好互動。

隨著事業順遂及收入增加,莫札特和妻子的生活也日漸奢侈。他們先是搬到一間高級公寓,年租高達460弗羅林;莫札特又向維也納最優秀的製琴師安東·華爾特(英语:Anton Walter),購買一台要價900弗羅林的古鋼琴;後來還花300弗羅林買了一張撞球桌。莫札特除了把長子卡爾送進學費高昂的寄宿學校,家裡也多請了傭人。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積蓄自然有限,而此時短暫的高所得並不能紓解莫札特晚年的困頓。

1784年12月14日,莫札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年4月)。共濟會在莫札特的餘生扮演著重要角色,他除了時常與會並結交許多好友,還創作不少作品供共濟會各種場合使用,其中有《共濟會葬禮音樂(英语:Maurerische Trauermusik)》(K.477)。

投入歌劇

编辑

雖然1781年的《後宮誘逃》得到成功,但莫札特在接下來的四年都沒有推出完整且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品,反而致力於創作及演出其鋼琴作品。1785年底,莫札特開始了與劇本作者洛伦佐·达·彭特的合作,後者是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彭特根據劇作家博馬舍「費加洛三部曲」的第二部撰寫腳本,莫札特再為其配上音樂,即《費加洛婚禮》。起初皇帝迫於其題材敏感,禁止其上演,後來在輿論壓力下,才允許莫札特在稍加修改後演出;《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首演並受到了歡迎。後來莫札特前往布拉格,《費加洛婚禮》在那裡得到更熱烈的迴響。為了向布拉格致意,他寫下了《第三十八號交響曲(英语:Symphony No. 38 (Mozart))》(又名「布拉格」,K. 504)獻給這座城市。

他隨後收到當地劇院指揮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為接下來的一季再寫一齣歌劇。莫札特再次请彭特填詞,此作便是《唐·喬望尼》,於1787年10月在布拉格首演,反應仍舊熱烈;但一年後在維也納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而在同年的5月28日,莫札特的父親李奧波德過世,因而沒能見到《唐·喬望尼》首演時的盛景。

晚期

编辑

1787年,年輕的貝多芬在維也納待了數個星期,希望能在莫札特門下學習,但沒有確切的證據指明這兩位作曲家曾碰過面。同年12月,莫札特終於在貴族的引薦下得到一個穩定的職位;約瑟夫二世任命莫札特為「宮廷室內樂作曲家」,其業務自從一個月前格魯克去世後一直沒人負責。這個職位是兼職性質的,年薪有800弗羅林,工作內容只有為霍夫堡宮的年度舞會寫作舞曲;這份中等收入對晚年拮据的莫札特格外重要。皇帝這般舉動也可能是為了將頂尖作曲家圈束於維也納,避免他們向外地尋求更好的職缺。

自1786年莫札特停止了頻繁的音樂會演出後,其收入便驟然減少。尤其1788年開打的奧土戰爭令當時音樂家的日子更為難過,因為無論貴族或資產階級對音樂產業的贊助能力都降低了。

1789年的莫札特肖像

维也纳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纪念匾

1788年中,莫札特一家從維也納市中心搬到阿爾瑟格倫德郊區,可能是為減少租金花費。研究指出,莫札特在搬家前仍未撙節其支出,而僅僅是丟棄一些家用品以增加新居的居住空間。之後莫札特開始借錢,常常是向他在共濟會的朋友米歇爾·馮·普赫貝格(英语:Michael von Puchberg)借貸;莫札特在此後似乎陷入某種憂鬱,他的支出也有所減少。但莫札特依舊維持多產,當年的6到8月,他一連完成了三首交響曲(第39至41號)。

1790年1月26日,《女人皆如此》在維也納首演,這也是莫札特與彭特合作的最後一部歌劇。同年2月,約瑟夫二世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札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而好友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札特意志更加消沉。也大約是在這時期,莫札特為了開源而展開數次的長途旅程:他在1789年春季拜訪了萊比錫、德勒斯登與柏林,隔年又前往法蘭克福、曼海姆及其他德意志城市。

1791年,也是莫札特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依然展現旺盛的創作力。1月他完成了《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英语:Piano Concerto No. 27 (Mozart))》,也是他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又在4月寫下了《第六號弦樂五重奏(英语:String Quintet No. 6 (Mozart))》。約莫6月,莫札特的友人兼劇團歌手伊曼紐爾·席卡內德託他寫一齣歌劇,並提供了劇本,即是後來的《魔笛》。

莫札特晚年的財務問題到這時才逐漸好轉。雖然證據不大全面,但似乎來自匈牙利和阿姆斯特丹的贊助人以年金支付了莫札特為其創作的場合音樂;而他也從販售之前創作的舞曲中獲利。莫札特不再向普赫貝格借錢,並開始償還過去的債務。

在創作《魔笛》的過程中,莫札特還收到其他作曲委託。6月中他先為聖史蒂芬教堂(英语:St. Stephan, Baden)寫了經文歌《聖體頌》。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部喪用彌撒曲,且必須匿名;該人士後來已知是弗朗茨·馮·瓦爾塞格伯爵,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將作品著作權據為己有,而此作便是《安魂曲》。8月,莫札特又收到一份緊急委託,是為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即《狄托的仁慈》,而且必須於3周內寫完,以能趕在典禮前排演。

病逝

编辑

主条目: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之死

9月6日,《狄托的仁慈》上演,而莫札特也大約在此時感覺身體有恙,但他仍繼續完成《魔笛》。當月30日,莫札特親自指揮《魔笛》的首演,大受歡迎。接著他又馬不停蹄的作曲,10月中便完成了《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再來則繼續寫作《安魂曲》。到了11月20日,莫札特健康狀況直下,他開始臥床不起,並出現水腫、疼痛及嘔吐等症狀,當時他認為自己是被托法娜仙液毒害了。12月5日,年僅35歲的莫札特辭世,死因没有确定,后世学者认为他可能死于旋毛虫病、流感、水银中毒。2000年後的分析主要認為是風濕或者病菌引發的肾病。

莫札特死後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由於他在受託之初只收到一半的酬勞,其妻子康絲坦茲希望將作品交由其他作曲家完成,並假託為莫札特所寫,好收取剩餘的酬勞。康絲坦茲先找了艾布勒(英语:Joseph Leopold Eybler),但後者只寫了一部分便放棄了;她因而委託丈夫的學生蘇斯邁爾完成。完整的《安魂曲》在1792年被交付給了瓦爾塞根伯爵。事實上,有關《安魂曲》的種種傳說大都是康斯坦茲捏造的,這樣她才能從委託人和出版商那得到更大利益。

莫札特的葬禮於當月7日舉行,一如維也納平和的喪葬習俗,甚少哀悼者出席,當中包括薩里耶利、史威登與蘇斯邁爾。莫札特的遺體被葬在維也納郊區的聖馬克思墓園(英语:St. Marx Cemetery),其家族與朋友共有的靈位中;而非如電影《阿瑪迪斯》或民間相傳,被草率地埋在亂葬崗。之後於當月在維也納和布拉格舉辦的追思會,皆有眾多追悼者參與。而在莫札特死後的短時間內,其聲譽便有了充分提升:音樂學家開始撰寫他的傳記,其全作品集也被競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