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某地图软件,可以明显看到在用户允许情况下,对于调用麦克风权限有显著的标识。

2.能耗大,手机不足以支持:“监听”这一行为对手机系统运行要求极高,会快速消耗用户手机电量和流量,会导致手机明显发热卡顿,而且手机的电量、内存、流量亦无法支持。

3.操作系统的限制:新版手机操作系统会阻止APP在后台长期静默录音,最长只能获取麦克风权限1分钟的时间。

4.成本高、效率低:APP如果“窃听”,不仅需要极高的存储和计算成本,而且效率低、杂讯大、处理速度极慢,明显不符合商业逻辑。

5.法律风险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窃听属于违法行为,正规的企业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法律风险去进行“窃听”。

当然,如果你希望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防范麦克风等敏感权限被不恰当地调用,那么手机系统里其实就有设置功能:

打开手机中的→“设置”→“隐私”→“权限管理”

在这个页面上,你可以看到手机上所有的权限,比如位置信息、麦克风、相机、通讯录等等。

自行设置权限,取消不必要的授权。比如说,一些应用程序需要访问你的麦克风,但如果你不需要在应用程序中使用语音功能,则可以取消该应用程序的麦克风权限。如果需要用的话,可以设置为仅使用期间允许。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类似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多,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虽然精准推送往往给大家的感觉是,我们的手机被“窃听”了,但其实商家、APP开发者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冒险、复杂、成本畸高的手段,去紧盯某个人的购物需求。所以,当我们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的聊天和浏览内容相似时,不要过于担心,理性看待即可。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评论区里聊聊吧

来源: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博兴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李 琪

初 审:吝云利

审 核:崔波涛

监 制:许兴华

✦+

+

博兴融媒

微信号|boxingrongme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